社交软件和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人都是媒体,随时随地都能直播,信息呈现去中心化、发散式、野火式、煽动式特征,“不转不是中国人”“惊呆了”“太可怕了”“出大事了”等“标题党”,有的在短时间内就获得10w+阅读。记者从日前在京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获悉,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分析说,社交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分为3类:一类是添加剂对身体的危害,一类是被妖魔化的农药,一类是相生相克的传言。这些谣言产生和传播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辨别报道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普报道的效果不佳。他表示,目前很多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第三方科学团体的网站内容都不错,如果有心,一定是能够找到权威可靠的信息源,“大家要不偏听偏信,不要盲目,多提高一些科学素养,少信一点‘心灵鸡汤’。”他说。
而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万金油专家’(什么领域的话题都会回答),罗云波则表示,科学家既要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同时也需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是切忌跨领域发表意见,食品安全涉及的学科门类纷繁复杂,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问题不宜发表意见。二是凡事需要先做好调查研究,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要轻率做出结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表示,在近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监测和分析中发现,社交媒体上传播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有的确实属于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有的属于科学争议和标准差异、标准缺失的问题,有的事后证实是谣言、传言,有的属于消费科学认知、消费知识缺乏的问题,有的则属于生产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相互攻讦而制造出来的问题。
“目前,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但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李祥洲说。他介绍,我国农产品合格率近年来一直持续稳定在96%以上,尤其是去年和今年的合格率都在97%以上。据日本的一位专家统计的数据,在日本检测的境外的农产品,中国农产品安全检测不合格率是0.21%,而日本农产品不合格率为0.3%,美国的不合格率是0.81%。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的合格率还是比较高的,不合格率远远低于美国。
论坛上,播放的宣传视频中专家说道,“肯德基的鸡有8个翅膀16条腿——如果这是真的,那就能获诺贝尔奖了。”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指出,这些年来,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日益猖獗,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这些谣言的炮制者往往无中生有地捏造各种耸人听闻的谎言,例如“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喝饮料小孩会得白血病”等,并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大量转发,甚至在一些地方还直接以书面传单的方式传播,而且往往针对大中型食品企业,严重损害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同时造成社会上的食品安全恐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甚至已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对此,宗庆后建议,各级执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刑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将这些造谣者绳之以法、予以严惩,同时他还表示,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能够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对谣言予以及时的澄清和反驳,提高广大消费者鉴别真伪的能力。
论坛上,《今日头条》还公布了根据其4.8亿用户使用情况得来的食品安全大数据。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人群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41~51岁年龄段的人最关注食品安全,其次是31~40岁、5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23岁以下年龄段人群最不关心食品安全。
公众最关注的食品品类前十名为奶粉、肉制品、剩菜、瓶装水、食用油、酱牛肉、花生油、牛奶、方便面和牛肉干。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有关“奶粉”的阅读数为775万。食品安全热词前8名为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山梨酸、肉毒杆菌、大肠杆菌和双酚A。